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3 22:10:52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千呼萬喚之下,個人信息保護法終于來了。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保護與社會民眾密切相關,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之一?,F代人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一切便利,同時也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風險甚至危害。在過去幾年間,一些風險其實已經在不斷顯現,并通過各種方式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實質性影響。無論是經常接到的精準推銷電話,還是“大數據殺熟”的屢禁不止,都在向我們說明一個道理:個人信息的保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
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個人信息保護法圍繞規(guī)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保障個人信息權益,構建了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規(guī)則。
站在個人角度,這是為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上了一把“安全鎖”,有助于更全面地保護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和信息,避免個人受到信息泄漏以及被濫用所帶來的危害。站在企業(yè)的角度,也有助于推動一大批擁有大量用戶數據的互聯網企業(yè)轉型,尤其是削弱巨頭們的“數據壟斷”優(yōu)勢,提升對相關領域的監(jiān)管力度、推動行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而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由于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于涉外數字活動和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都作出了明確規(guī)范,因此還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首先,保護法一共有8章、74條,細細來看其中很多都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在保護大家的隱私。例如,過去對于“個人信息”的定義相對而言是比較寬泛而且模糊的,而個人信息保護法對這個概念進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并且還進一步對“個人敏感信息”作了詳細闡述與規(guī)定,包括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y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信息,以及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都屬此列,這就非常全面且清晰了。
再舉個例子,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私下被某App或者在公共場所采集人臉信息的經歷。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大量的不規(guī)范使用無疑會導致數據被濫用甚至非法出售的情況出現。如果再加上與其他個人信息的交叉使用,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第二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所收集的個人圖像、身份識別信息只能用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個人信息保護法不僅與時俱進、涵蓋范圍廣,并且在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手段上已經從后端的“處罰”延伸到了前端的“約束”與“規(guī)范”,可謂多管齊下。
其次,對于不少本身就享受了用戶數據紅利的互聯網企業(yè)來說,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施行無疑將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倒逼這些公司轉型。
你有沒有因為在某短視頻平臺搜索了某個品牌,接下來就在另一個購物平臺收到該品牌推送信息的經歷?或者和朋友買的是同一個商品,但價格卻有很大差異?互聯網巨頭們收集著用戶的數據,在融資或者登陸資本平臺時往往喜歡列舉自己龐大的用戶數量作為支撐,同時卻又反過來利用甚至侵犯用戶的信息、隱私與其他權利來獲利。筆者很贊同一位行業(yè)專家的點評,他認為伴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互聯網企業(yè)正在經歷“由利用用戶隱私驅動的盈利向真正的模式創(chuàng)新轉型的過渡期”?;ヂ摼W巨頭“數據壟斷”大行其道的時代一去不返。
最后,個人信息保護法也花了很多篇幅來闡述個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規(guī)則等要求,這里不再一一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嚴格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立場,同時也將推動我國在個人信息立法層面與國際接軌,意義深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